您的位置首页 >精选百科 >

御史中丞

导读 【#御史中丞#】1、历史知识2、官名。西汉始置,为御史大夫副贰,秩千石。简称中丞、中执法。居宫中兰台,为宫掖近臣。其主要职掌为监察、执...
【#御史中丞#】

1、历史知识

2、官名。西汉始置,为御史大夫副贰,秩千石。简称中丞、中执法。居宫中兰台,为宫掖近臣。其主要职掌为监察、执法;掌管兰台所藏图籍秘书、文书档案;外督诸监郡御史(武帝以后为诸州刺史),监察考核郡国行政;内领侍御史十五员,监督殿庭、典礼威仪,受公卿奏事,关通中外朝;考核四方文书计簿,劾按公卿章奏,监察纠劾百官;参治刑狱,收捕罪犯等。汉初,百官奏议先呈御史大夫,经由中丞,始得上呈;皇帝诏命经中丞传达御史大夫,始得转达丞相执行,故比御史大夫更接近皇帝。武帝以后,章奏诏命出纳之职移归尚书、中书,又增丞相司直、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,然仍以中丞为最尊。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,中丞曾改名大司空长史、御史长史,实为诸御史之长。东汉独立为御史台长官,秩千石。名义上隶少府,专掌监察、执法,领治书侍御史、侍御史,常受命领兵,出督军旅。与司隶校尉、尚书令并号“三独坐”,为京师显官,职权甚重。三国沿置。魏四品,一度改名宫正,旋复。又或置督军御史中丞,两晋南北朝及十六国皆置。南朝亦称南司,其职虽重,世族名士多不乐为之。晋、宋四品,梁十一班,陈三品、二千石。北魏改名御史中尉,北齐复旧,从三品,皆甚重其职。隋代因避文帝讳,改置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。唐初因之,高宗时因避讳,改御史台次官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,员二人,佐御史大夫监察弹劾百官,为清要之选。初正五品上,会昌二年(842)升正四品下。龙朔二年(662)改名司宪大夫,咸亨元年(670)复旧;光宅元年(684)改置左、右肃政台中丞,神龙元年(705)改名左、右御史台中丞,先天中复并为一御史台,中丞员二人。中唐以后,御史大夫常缺而不授,中丞权任甚重,亦用作外官所带宪衔,然御史台日常具体事务实由诸侍御史主持。宋为御史台长官,初为正四品,兼理检使,常以他官兼、权。元丰改制后,为正员职事官,从三品。辽、西夏、金、元则为御史台次官。西夏多由党项贵族担任,后期多出任辽、金使节。金从三品。元初从三品,世祖至元二十一年(1284)升正三品,二十七年升从二品,大德十一年(1307)升正二品。江南、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亦置。元末朱元璋吴元年(1367)置二员,正二品,为御史台次官,明洪武十三年(1380)分设左、右,旋罢。清代作为各省巡抚兼右副都御史的别称。

3、御史的解释 官名。秦以前指史官,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御史前书。;;《史记;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又顾召赵御史。御史诣学宫。;; 清; 张廷玉《明史》 又御史齐康。详细解释.官名。 春秋 战国 时期列国皆有御史,

4、中丞的解释 官名。即;大中丞;,见该条中丞匿于溷藩。;;明; 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详细解释. 汉 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,一称御史丞,一称中丞。中丞居殿中,故以为名。 东汉 以后,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。 明 清 时用

5、宫殿名。位于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西庑正中。清圣祖幼年读书处。后改为翰林修书入直之处,贮有书画及文房四宝。每年秋审刑科覆奏本上,皇帝亲阅招册及内阁大学士、学士、刑部堂官面承谕旨,均在此。

【#御史中丞#】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